“大数据驱动的科学与产业创新”交叉论坛举行
2021-06-30
清华新闻网6月28日电(通讯员 刘璘 摄影 石加东)6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第二届交叉论坛“大数据驱动的科学与产业创新”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孙家广院士,科研院副院长甄树宁,以及来自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化学工程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机械工程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土木水利学院与信息学院的20余位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出席论坛。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主持本次论坛。
曾嵘致辞
曾嵘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2012年底在斯坦福大学访问期间,首次接触大数据概念,以及回国后开展能源大数据相关研究工作的经历。他表示,大数据交叉研究需要跨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最新的信息学科边界,实现交叉融合。大数据领域交叉研究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成功模式,就是开源、开放、汇聚群体智慧。
曾嵘讲到,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因此,学校非常高兴看到大数据研究中心主办的学科交叉论坛能够让理科、工科、文科和信息科学从事大数据相关研究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对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交流意见,促进了解和合作,在清华建设一个高效创新的科研群体,形成一个开放共赢的大数据研究的生态圈,齐心协力提升学校大数据的实力,为国家的大数据产业作出清华应有的贡献。
孙家广发言
孙家广表示,依托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在相关领域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中心自2018年9月成立以来,便明确了大数据交叉中心的重点交叉领域和研究方向,并做出了一些特色成果。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真正把学科交叉融合落到实处,做能用管用好用的大数据软件系统来解决各个学科要应对的难题与现实问题。
甄树宁发言
甄树宁介绍了学校布局成立跨学科交叉研究机构的初衷,以及科研院在交叉机构制度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如教师跨院系兼职,交叉学位授予以及组织全校范围内的跨学科交叉论坛、月度青年学者沙龙等,在排除跨院系合作瓶颈与阻碍、推动跨学科交叉和培育重大成果等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
杨立坚、金兼斌、沈阳、张小劲、漆海霞(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作分享
论坛第一节的议题是“大数据的人文、社会与经济管理问题研究”。来自统计中心的杨立坚教授介绍了基于统计学方法分析人类脑电信号预测生理状态、解锁记忆机制的工作,以及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金融大数据隐藏规律的研究探索。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分析了计算社会科学相对传统社会科学方法的比较优势,并就突发公共事件时期的公共舆论、国家形象检测、政府与科学家信任识别等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介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沈阳教授作题为“从舆论大脑到网络公开数据大脑的长征”的分享,他讲述并展示了国际传播、未来媒体、网络舆论、大数据平台与智能仿真机器人相关的工作成果。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的张小劲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大数据在政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从社会舆论分析,到加上外部干预之后的意识形态的分析预测,到司法大数据和政务大数据,都非常关注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和利用。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的漆海霞副教授分享了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大数据的预测分析需求,以及外交领域对信息的关注点和侧重点。
邱彤、杜尔顺、李升波、王兵、刘晓丽、王恩志、邵珠峰(从左至右 从上至下)作分享
论坛第二节的议题是“工业、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水利领域问题研究”。化学工程系的邱彤研究员分享了化工系近期的相关研究,包括智能算法与反应网络研究的融合,多工况化工过程监控与故障提取,知识驱动的新一代实时优化调控系统,以及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低碳实验室的杜尔顺博士分享了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分析相关的探索,包括电力用户行为分析与负荷预测、配网潮流计算与拓扑辨识以及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分析等。车辆与运载学院的李升波教授分享了车辆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以及针对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的大数据与软件的需求及难点问题。航天航空学院王兵副教授分享了大数据助力航空宇航工程设计创新发展的数据基础、数据分析目标和未来工作展望。水利系王恩志教授与刘晓丽副教授分别介绍了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以及与大数据研究中心未来在地址与岩层数据分析领域的合作。机械学院邵珠峰副研究员介绍了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相关的研究进展。
大数据研究中心专家参观清华科博展览
论坛现场
最后,王建民介绍了基于开源软件和“清华数为”大数据软件栈系列组件的研发组负责人以及研究中心为校内外研究者提供技术和系统支撑的愿望和途径。孙家广对本次论坛的研讨内容与未来合作预期作总结讲话。论坛结束后,部分与会专家参观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光电之迹”与“百年器象”展览。
供稿:软件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曲田